近日,成都刮起了一陣“剩菜盲盒”風。所謂“剩菜”,并不是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殘羹冷炙,它其實是我們常說的“臨期食品”。烘焙店、餐飲店、超市等將臨期的食物打包,以低于原價的“盲盒”形式售賣。之所以“火爆”,不僅是因為這種新形式帶給消費者的新奇感,還因為其物超所值,能為消費者省錢。
記者在多個平臺上搜索“剩菜盲盒”發(fā)現,各種相關的曬圖和帖子下面不乏網友的留言,相互分享戰(zhàn)果和經驗。但也出現了一些聲音,“口味不佳、以次充好!薄袄锩娴臇|西會不會存在食品安全隱患?”“如果沒能及時取貨,食品會過了保質期的!
面對這種新興的盲盒形式,如何進行監(jiān)管和規(guī)范?實際上,在2021年,成都市市場監(jiān)管局就發(fā)布了《關于電商“盲盒”合規(guī)經營及理性消費的告知書》(以下簡稱《告知書》),《告知書》明確,網絡交易平臺及平臺內經營者須承擔法定的質量安全責任,盲盒產品來源合法、鏈條完整,杜絕“三無”產品和仿冒品,積極履行退貨、更換、修理等經營者義務。
連日來,全市市場監(jiān)管系統(tǒng)突擊檢查了我市多個線下消費市場,經查,盲盒銷售情況整體良好,暫未發(fā)現以次充好、食品超保質期的情況。執(zhí)法人員鼓勵食品經營者強化管理手段,充分預估產品數量,減少食品盈余,避免食品浪費;督促食品經營者嚴格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,做好臨期食品管理,確保所銷售臨期食品質量和安全,禁止銷售超過保質期、“以次充好”、腐敗變質等不符合法律法規(guī)和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。
同時,加強了對臨期食品盲盒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監(jiān)管,引導網絡平臺健全并落實對食品經營者入網審查、消費售后服務等管理制度,督促入網食品經營者公示經營資質、食品信息、消費提示等。(來源:金臺資訊)